4月18日晚,由十大菠菜担保网和社会科学处联合举办的第777期社科大讲坛在长清湖校区崇德楼116教室开讲。本次社科大讲坛特别邀请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台湾明代研究学会理事长、台湾《明代研究》主编衣若蘭教授担任主讲人,做题为“明清墓志铭与性别史思考”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十大菠菜担保网硕士生导师、副教授赵树国老师主持,十大菠菜担保网青年教师孙文栋博士、董文强博士、李娟博士、张婷婷博士与学院百余名员工参加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衣若蘭通过展示自己的著作《三姑六婆》、《史学与性别》简单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她指出资料是一切研究的基础,从而引出墓志铭作为一种重要史料来源的独特意义及其研究明清墓志铭义例这一议题的缘起。同时,她指出此次讲座的目的不在于分析墓志铭的内容,而是探讨撰写之义例,试图从墓志铭体例探究明清史学书写的性别概念,以期达到由性别视角研究史学史,在中国史学史重新省思性别相关的文化制度之目的。衣若蘭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指出作为墓志铭文类作为女性行为事迹记录的载体之一,它有别于正统史传,并与同学互动,将两者从写作目的、作者、读者等方面进行对比。其中,衣若蘭重点对比分析明中叶墓志铭发生的变化,并联系《唐代妇女的生命征程》一书,指出“不能简单的将墓志铭看做是墓主生平的记录”的观点,并特别强调了妇女在此观点中的特殊地位。接下来她具体讲述清朝人对明代墓志铭的看法,尤其是关于明代夫妇合葬墓的观点,指出清朝人认为明代墓志铭中为女性立传是不合古法的,即使传记中有对女性的描述,亦是写作暧昧,严格遵守“妇行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则。她进一步指出由于明代多请名人撰写墓志铭,在墓志铭的真实性与熟悉度上还有待商榷的观点。接下来,衣若蘭讲述明中叶后,夫妇合葬墓志铭发生变化,出现许多“暨配某氏”题名,这在当今是普遍的现象,但与前代对比,则属于新情况。她强调历史研究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前后对比有助于我们发现提出问题。她就此谈及明中叶以后的转折,指出明中叶以后明人不介意夫妇情感的流露或者互动,真情吐露逐渐成为主流。而清代时则不重视夫妇之情,比较重视贤母形象。她进一步以顾炎武母亲为例,描绘古时期妇女形象,剖析古代妇女的身份地位。她指出失去丈夫女性所遭遇的逼迫以及其不平等的社会待遇、生活处境等方面,并指出对家人奉献的多寡是衡量女性是节妇或烈女的标准。衣若蘭以此为基础总结出由于清代著重文章义例与性别规范的限制条件,反而造成一种情感表达的“退缩”。最后,衣若蘭谈及明清两代墓志铭对照的意义。她着重关注明清人士在书写女性史的出发点,提及中国史学是一个具有长期稳定性的记叙目的、体例。但中国史学发展并非一成不变,从明清墓志铭的差异中可窥一二。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衣若蘭针对“为逝者讳、标准化的墓志铭史料价值大打折扣的疑问”、“在选择的夫妻墓葬案例中是否对不同阶级的墓葬进行划分”、“在研究性别史中如何突破上下层妇女中的阶级局限”等问题进行详细解答。针对“忌讳的墓志铭的史料价值”问题,她指出没有完全可信的史料,但所有的史料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墓志铭中有些内容是不易造假、基本可信的。她结合研究顾二娘制砚的实例说明史料研究要善于转化思考问题角度,而非完全拘泥于史料真假。针对“夫妇合葬墓案例的阶级差异”问题,她指出墓志铭多为中下士人阶层所留,而被古代名士记入传记的则多是社会上层人士,存在一定的阶级性。针对“突破上下层妇女阶级差异局限”问题,她指出首先要确定人物身份,从而明确阶级,并举例顾炎武母亲王贞女的实例说明史志撰写受到金表等制度的影响,她提议可缩小研究范围,使研究更具针对性。讲座点评环节,赵文亮进行总结发言。他表达自己对于墓志铭的理解以及自己对于墓志铭研究方面的心得体会,并进一步强调提出要重视墓志铭的观点,表达自己认为墓志铭的部分内容可信性有所保证的看法。借此赵文亮鼓励同学们认真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特别强调作为学习历史的员工,要具备扎实的史料功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水平。
此次讲座的举办,有利于同学们更好的认识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有效帮助同学们加深对墓志铭以及性别史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历史研究的方式方法。同时,此次讲座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学院的人才培养,为学院的学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衣若蘭,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明代研究学会理事长,台湾《明代研究》主编,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剑桥大学Clare Hall公司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明清与近代中国性别史、明清社会文化史与明清史学史、明清家庭史、清代台湾妇女史。曾任剑桥大学历史系、爱丁堡皇家科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奈良女子学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访问学者,并荣获教育部博士后公费留学奖学金、中华发展基金会奖助、科技部优秀年轻学者研究计划等
(韩娜 田中玉)